迈向“工业互联网﹢双碳”新征程

工业是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。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是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,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,是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,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。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,也是一场硬仗。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,2022年要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,稳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。

工业互联网是实现双碳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关键共性技术。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,工业互联网、大数据、5G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,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,加快推动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。

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四年来,我国工业互联网取得一系列阶段性、标志性成果,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。作为关键共性技术,工业互联网通过将5G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深度集成,打通云、网、边、端,加速通信技术、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聚合,带动相关技术全面突破和迭代创新,能够提高对能源、能耗数据的采集、汇聚及分析能力。工业互联网将数字技术与行业特有的知识、经验、需求相结合,加速工业机理模型的汇聚沉淀,催生出平台化设计、智能化制造、网络化协同、个性化定制、服务化延伸、数字化管理六大新模式,促进实体经济降本、提质、增效、绿色、安全发展。

目前,“工业互联网﹢双碳”已经在主要行业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。钢铁、化工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通过“工业互联网﹢双碳”场景化应用,实现关键生产工艺能耗、碳排放数字化、透明化,建立从生产、存储、运输、接收、利用处置、环境容纳全流程闭环监管。在化工行业,中国石化作为“世界一流绿色低碳城市型炼化示范企业建设试点”的重点企业,通过网络切片﹢MEC﹢UPF下沉到企业,形成一套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石油化工企业整体解决方案,在工艺优化、物料管理、生产调度、环境监测、环保风险分析、蒸汽动力优化、车间用电等多场景实现节电减排,节省燃料的减排贡献,预计到2030年燃料消耗可节省5%,到2050年可节省14%。可以看到,工业互联网对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提升带来巨大助力。同时,还要看到,我国工业企业大部分处于2.0-3.0发展水平,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较低,超过55%的企业尚未完成基础设备数字化改造,亟待提升能源能耗管理及碳排放数据采集、监管水平。

双碳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,“工业互联网﹢双碳”是一项长期性、系统性、复杂性的重大工程,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。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进程,支撑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,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:

一是提升“工业互联网﹢双碳”科研能力。完善政策体系。根据《“十四五”工业绿色发展规划》相关要求,聚焦钢铁、有色金属、石化化工、建材等工业领域重点行业,研究编制“工业互联网﹢双碳”实施方案,指导利用工业互联网、大数据、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、资源、环境管理水平,深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,赋能绿色制造。搭建技术载体。推动建设“工业互联网﹢双碳”评测实验室,开展节能诊断、能效对标、碳配额分析、区域/行业碳目标成效评价,支撑绿色低碳评估体系建设。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细分领域“工业互联网﹢双碳”联合实验室,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,加快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。打造应用示范。聚焦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,将5G全连接工厂与绿色工厂建设结合,促进OT与IT、CT、DT深度融合,加强对再生资源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智能化采集、管理与应用。

二是深化“工业互联网﹢双碳”产业融合。面向区域,推动建设“工业互联网﹢双碳”公共服务平台,高效配置政策、技术、数据、人才等要素资源,深化产品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应用服役、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,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,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,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。面向企业,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绿色发展,按产业链梳理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、绿色化发展共性需求,开展标准宣贯、现场诊断和供需对接,引导企业参与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,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,降低企业零碳化发展成本。

三是拓展“工业互联网﹢双碳”数据应用。依托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,面向冶金、石化、建材等重点高耗能行业和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、成渝等重点区域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双碳分中心,支撑承载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,统筹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,建立数据共享机制,推动数据汇聚、共享和应用。一方面,基于平台数据,开展碳足迹、水足迹、环境影响分析评价,多维度汇聚工业数据资源,特别面向“两高”行业,切实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源供给与能耗监测预警能力,为“能耗双控”精准施策提供有力抓手,强化产业链绿色化治理能力。另一方面,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和碳交易市场协同运行机制,有序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,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,创新“工业互联网﹢双碳”产融模式,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,探索碳定价机制,支撑碳排放权交易、用能权交易、电力交易衔接协调。


信息来源: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
2022-02-18